浸没式MBR平片膜系统中微生物-细菌

3.2.2.1 细菌

在好氧生物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在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中占据首要地位,MBR 污水处理工艺也是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和高效膜过滤工艺而成。细菌在活性污泥中起主导作用,其数量 108~109个/mL。曾经报道的有动胶菌属、从毛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芽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棒状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球衣菌属、诺卡菌属、短杆菌属、八叠球菌属和螺菌属等。细菌会随污水性质、构筑物运转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优势菌群。例如含蛋白质多的污水有利于产碱杆菌的生长繁殖,含大量糖类和烃类的污水中,假单胞杆菌会迅速增殖。

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随着污泥成熟,细菌增多而聚集成菌胶团,进而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如属于动胶菌属的枝状动胶杆菌以及其他的某些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分泌出具有黏着性的胶状物质,不仅使细菌相互黏结,形成菌胶团,并对微小颗粒及可溶性有机物也有着一定的吸附和黏结性能。细菌大多数包含在胶质中,以菌胶团形式存在,已知的菌胶团形成菌有数十种,随水质条件及优势菌种的不同,菌胶团絮状体可有球形、分枝、蘑菇、片状、椭圆及指形等各种形状。菌胶团细菌包藏在胶体物质内,可以对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吞噬起保护作用,增强它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为使污水处理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求活性污泥絮状体结构紧密,沉降性能好,有利于泥水分离。

活性污泥絮状体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当污水与活性污泥接触后,水中的有机物在1~30min 的短时间内被吸附到活性污泥上。大分子有机物先被细菌的胞外酶分解,成为较小的分子化合物,然后摄入菌体内。小分子有机物则可直接吸收。在微生物内酶作用下,有机物的一部分被同化形成微生物有机体,另一部分转化为 CO2、H0、NHSO、PO等简单无机物并伴随能量释放。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微生物酶引起的复杂生化反应,是多种微生物连续协同作用的结果。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途径见图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