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3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为真核原生生物,是单细胞的微型动物,由原生质和一个或多个细胞核组成原生动物个体很小,长度一般在 100~300um 之间,都具有细胞膜,一般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其形状多种多样,在其细胞内产生形态的分化,形成了能够执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的胞器。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1 动物性营养。
以吞食细菌、真菌、藻类或有机颗粒为生,绝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动物性营养,有些具有胞口、胞咽等摄食器。
2 植物性营养。
在有阳光的条件下,-一些含色素的原生动物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如植物性鞭毛虫,但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3 腐生性营养。
以死的机体或无生命的可溶性有机物质为生。
4 寄生性营养。
以其他生物的机体(即寄主) 作为生存的场所,并获得营养和能量原牛动物在污水处理中常见的有 3类,见表 3-14。
在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能促进细菌生长,提高细菌活性。由于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非但不会影响细菌的生长,还能使细菌维持在对数生长期,防止种群的衰老,有利于提高降解速度。约有半数以上的细菌,尤其是游离的细菌,在曝气池中不断地被原生动物吃掉。奇观独缩虫每个群体每小时能吃 30000 个细菌,每个四膜虫每小时能吃 500~600 个菌。Curds(1968)试验证明活性污泥在没有纤毛虫的条件下出水的 BOD;为54~70mg/L.在有纤毛虫的条件下出水的 BOD5为7~24mg/L。此外,原生动物在活动中产生的悬浮粒性有机物 (DOM) 也可被细菌再利用,促进了细菌的生长。
原生动物还能促进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活性污泥的絮凝现象直接关系到细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和污泥的沉淀作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废水在曝气池中停留一定时间后要排入沉淀池,活性污泥要沉淀下来。一是保证沉淀池的出水比较清澈,二是沉淀后的活性污泥有一部分要重新回流到曝气池中以便和不断流入的新废水混合,如此重复不止。细菌的絮凝作用提供了原生动物的生长环境,而在絮状物上生长的原生动物又能加速絮凝过程。已证明纤毛虫能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能改变悬浮颗粒的表面电荷,使悬浮颗粒集结起来,形成絮状物;另外一种是黏阮,能把絮状物再联结起来,最大的絮状物直径可达3mm。在絮凝时,原生动物分泌的黏液对悬浮颗粒和细菌均有吸附能力,不仅促进了絮凝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活性污泥的沉淀效率。
除细菌外,原生动物也能直接摄入微小的溶解性有机物质(POM),如钟虫、喇叭虫而腐生性的鞭毛虫如波豆虫等能通过渗透性营养直接吸收 DOM,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水得到净化。
工业废水中有不少的有毒物质,直观上说,原生动物对毒物的反应比细菌敏感得多,而其他微型动物又比原生动物更为敏感。当群体的缘毛类纤毛虫缩成一团时表示有毒。钟虫的前端吐出大泡,身体渐渐地收缩并从柄上脱落,甚至死亡,表示缺氧。因此,原生动物这种敏锐的毒物反应,可为污水处理效果起预报作用。